近日,腾讯新闻报道了一位患者边进行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,边弹着吉它,还附有视频。小伙伴们都惊呆了:“天啊你们不是在做脑外科手术吗?为什么要弹吉它?”
WHAT?
“脑深部电刺激”简称 DBS(Deep Brain Stimulation),是一种世界范围内通用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。通过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,释放高频电刺激,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电冲动,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,定位精度要求1mm以内。
经典医疗剧《实习医生格蕾》也展示了DBS术中患者与医生的互动。
(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哈,植入电极后症状明显好转,患者感动得说不出话来)
HOW?
那么,医生是如何完成这样的手术的呢?首先需要将4个定位钉固定在患者头骨上,佩戴框架并进行CT/MRI扫描。然后,医生在手术室工作站利用手术规划软件找到病灶位置,并标记靶点和进针的路径。
此时,系统会自动生成三个坐标和两个角度值,这些数字对应的就是患者佩戴的框架刻度和弧弓角度调整参数。
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后,医生将钻头、针具等安装在调好刻度的弧弓上,逐步完成电极的植入。由于病灶核团很小,手术对精准度要求极高,在1mm以内。电极到达靶点后需要患者配合检查手术症状的缓解情况。
如果测试中症状得到控制,医生可进一步植入整个脑起搏器系统。此过程可以立刻进行,也可以观察数日后进行。具体的操作是在胸部的皮肤下面植入脉冲发生器,再经皮下通过导给把脉冲发生器与电极连起来。
术后伤口愈合后,医生会采用计算机遥测技术在体外对脉冲发生器进行调控。这种治疗方法目前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。
BUT?
在清醒状态下将框架螺钉钻入颅骨,并不是每位患者都能接受的。如老人、颅骨较薄的儿童、脑出血患者等均不适合框架手术;其次,在患者移动前往 CT/MRI 扫描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位移偏差。
基于此,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,如何不借助框架完成微创、精准的外科手术,这也是 Remebot 医疗机器人十八年一直在探索的课题。目前,与我们合作的北京天坛医院、宣武医院等三甲医院已经利用医疗机器人成功实现了微创的 SEEG 电极植入手术,未来很快也将会满足 DBS 手术对精度的要求。